分享

营地教育:中国孩子的另一种成长体验

2013-04-12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郭颖 袁全)15岁的赵晴时常会想起今年暑假在世界联合学院(UWC)中国常熟校区的启行国际青年营的生活,很是怀念那种“充满归属感和自由感,能够找回自我”的感觉。
  在两周的营地生活中,她和来自14个国家共130多名营员一起探索自然,参加各种工作坊,体验模拟难民营生活,还结识了一个知心朋友——一个和她一样痴迷哲学的美国女孩埃玛。
  赵晴的暑期营地体验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看来仍显小众,但“营地教育”这一概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得到一些青少年及家长的认可。

  据中国营地教育联盟主席、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赵蔚介绍,营地教育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而美国拥有多达1.2万个营地,每年服务超过1000万名中小学生。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营地教育甚至被纳入中小学生的学分课程体系。


图片2

8月2日,2016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北京站)在北京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举行,参加夏令营的小学生在教练的带领下体验岩降项目。

  “营地教育区别于我们常提及的旅游线路和 游学 等概念,它是一个由全体青少年和导师、活动空间、大自然所组成的 体验式 社区,通过团体游戏及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创新式的体验式学习环境,而这个过程会锻炼到他们的综合能力,如社交能力、领导力、沟通力等。”赵蔚介绍道。
  赵晴就读于北大附中,在她眼中,营地体验的魅力在于,与其他营员一起创意设计、一起比赛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并因彼此间的高效合作而产生自我成就感。这些意外的收获使得赵晴对“领导力”这个原本陌生的概念有了新认识。
  “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老师和爸妈也会强调领导力,但往往强调的是担任班长、组长、课代表这类。我更喜欢营地里自由自主的环境,大家一起合作,相互成就,为了把任务完成最好。我也懂得了真正有领导力的人要成就他人,欣赏接纳他人,帮助他人成为更好的人,而不一定非要是个小头目。”赵晴说。
  在赵晴的妈妈高波看来,虽然只有短短两周的营地生活,但女儿的成长是她没有想到的。

  “奇妙的是女儿在营地的成长收获在她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现出来。现在她变得更勇于挑战自我、更敢于表达自我了,同时面对学习和各种任务显示出更强的责任心。我想这些成长背后是营会深刻的科学教育理念吧。”高波说。


图片3

营员们在今年暑假世界联合学院(UWC)中国常熟校区的启行国际青年营中进行团队活动。
  国际营地协会主席约翰·乔根森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和自然世界脱离的状态,也有许多孩子缺乏适应和应对逆境的能力。所以像营地教育这样的非正式教育在全球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我去过很多中国的学校,发现越来越多中国教育者和家长也开始关注非正式教育的价值,他们希望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与社会建立积极的联系。”约翰·乔根森说。
  随着营地教育概念深入人心,中国政府和社会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搭建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
  以北京为例,由北京团市委倡导发起的北京国际青年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在密云、昌平、海淀等区建立了近十块营地,为北京中小学生提供全新的营地体验。


图片4
2014年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夏令营暨中国·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在巴丹吉林沙漠展开,共有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代表队近200名选手参加。
  北京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长期关注营地教育。她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手拉手。而营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模式,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了颇为有效的补充。
  “营地教育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真实社会的缩小版。在这个缩小版里,孩子要自我管理,生活自理,他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他要去解决冲突,要迎接挑战,他要面对挫折,要分享成绩,所有的一系列他要慢慢去走。”芦咏莉说。


图片5

2016启行国际青年营中,营员们在体验“难民营”活动。

  斯科特·布罗迪是美国营地协会(ACA)理事,参与中国营地教育发展的这段时间,他切身体会到营地教育在中国的逐步流行。斯科特·布罗迪自己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经营一个青少年营地,近些年这个营地接待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孩子,而大部分都是因为中国家长想为孩子提供纯正的跨文化营地体验。

  “我认为中国的青少年对高质量的营地活动有很大需求,我也很高兴结识很多满怀热情的中国营地教育从业人员,他们主动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进行营地导师间互访与交流,不断完善营地教育理念和组织形式。”斯科特·布罗迪说。